【】窗体顶端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
窗体顶端
心存敬畏才能行稳致远。为官者干事创业,不可缺少敬畏心。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有句名言:“天下之事,成于惧而败于忽。”其意思是,天下之事往往成功于如履薄冰、如临深渊的谨慎敬畏之中,败亡于疏忽大意、骄傲自满、放纵怠惰之中。这既是一条必然规律,也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宝贵经验。
善于惧怕应该害怕的东西,正是“成于惧而败于忽”的要诀所在。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对自己要求很严,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:“一命而偻,再命而伛,三命而俯。循墙而走,亦莫余敢侮。饘于是,鬻于是,以糊余口。”“偻、伛、俯”3个字,生动展现出正考父的谦虚低调和对权力的敬畏之心。正是心中有“惧”,正考父终身守节不怠,官品人品堪称高洁。
古人讲:“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,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。”为官者要保清廉一生,就要知敬畏、懂行止。据《宋史·包拯传》记载,包拯“徙知端州,迁殿中丞。端土产砚,前守缘贡,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。拯命制者才足贡数,岁满不持一砚归。”包拯身处端砚产地,不私拿一块砚台,体现了为官者的品德和操守,也彰显了其内心的戒惧和敬畏。
事成于惧,就是要心存敬畏,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。明太祖朱元璋曾问群臣:“天下何人最快活?”大臣万纲回答:“畏法度者最快活。”这一故事告诉我们,敬畏法度,不仅能让人愉悦,还能保证其大道直行、安全无事。
心存所惧,方能言有所戒、行有所止。党员干部工作上要大胆,用权上则要谨慎,常怀敬畏之心、戒惧之意。老一辈革命家深谙“事成于惧而败于忽”之道,经常告诫党员干部知敬畏、存戒惧、守底线。周恩来曾讲,“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、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在经济上翻身,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。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。这不是后退,不是泄气,而是戒慎恐惧”。邓小平说,“我们共产党员,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,胆子太大也不好,做事要有所畏、有所怕,不能无所顾忌”。
我们党的许多优秀党员干部,在干事创业上总是心存敬畏、态度恭敬。谷文昌不怕艰苦、不怕磨难,就“怕脱离群众、怕给公家浪费、怕工作干不好、怕党员形象受损”;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”史来贺有两怕:“一怕在群众中孤立,二怕在群众中孤独”;“全军优秀共产党员”李素芝无私奉献,为民服务,“怕就怕不能为党分忧、为党尽责、为党增分”……正是这样那样的怕,让党员干部敬畏党、敬畏人民、敬畏权力、敬畏纪法,不放纵、不越轨、不逾矩,成就事业,创造非凡。
心中有敬畏,脚下有定力。砺心性、练本领、强作风,都需要常怀戒惧、常握戒尺。当然,心存戒惧与怕干事、怕担当截然不同。戒惧是敬畏、是善怕,是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。正如古人所言,“凡善怕者,必身有所正,言有所规,行有所止,偶有逾矩,亦不出大格”。一个“惧”字,彰显了党员干部的信念和境界,也标定了共产党人的品格和修养、事业和功业。(石珊瑞)
窗体底端